手抄报网

我国为传统民间剪纸“申遗”

手工剪纸 2020-01-13 12:18:58
我国为传统民间剪纸“申遗” 我国为传统民间剪纸“申遗”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建立了旨在确认和保护对人类文化特征具有核心意义的非物质文化表现形式,确定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国际项目。199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大会通过设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决议。2001年5月18日公布了第一批19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名录,中国昆曲入选。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同年11月,宣布第二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8项代表作获得通过,中国古琴入选。中国于2004年成为第6个加入该《公约》的国家。


我国为传统民间剪纸“申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概念和实践方式,2002年左右进入中国。伴随着昆曲和古琴入选,国内社会公共领域和知识界开始讨论。经过学者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ICH)本身经历了从概念到实践的过程。


就剪纸而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中国公共阅读领域之后,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承担中国民间剪纸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项目时间从2001年一2004年。在此期间,项目单位将非物质遗产作为框架性的概念,在地方社会、学术领域、青年群体、社会公共领域产生影响。


地方社会:在陕西延川土岗乡建立民间剪纸原生态保护社区,创建“小程民间艺术村”。在小程民间艺术村所在地的土岗乡试点取得了经验。当地抽调了40人的普查队伍,进入城区与各村镇村户进行普查,完成普查的口号是“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并就地建立包括作者剪纸作品、生活彩照和生活艺术简历的个人档案。普查队在县里买了成批的剪刀带下去,发给作者。按照普查结果统计,延川县城乡14力一多人口,约1.5万妇女可以拿起剪刀剪纸。


学术领域:2002年2月,在延川举办了《中国民间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延川年会》、2002年10月,策划了“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


青年群体:2003年1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策划并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联合发起确立每年元月1日为“青年文化遗产日”,推动面向全国高校和社会青年群体的《青年文化遗产日倡议》。第一届在王府井步行街和王府井书店,第二届在北京大学校园内,两届活动全国参与高校达30所,在北京参加公益活动的青年学生达300多人。


社会公共领域:2004年4月,策划承办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剪纸国际学术讨论会》(中央美术学院)及《走进母亲河:中国民间剪纸艺人传承者的生活和艺术》大型展览(中国美术馆)。参与人数达400多人。“民间剪纸申遗是一次面向社会公共空间的志愿工作,也是本土文化精神倡导和文化人民性认知的社会实践。”


中国民间剪纸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借助于“非遗”的实践性概念,在地方社会、知识界、青年群体及社会公共领域内都引起了不小的影响,对在社会中积极引导重视剪纸、参与剪纸制作,引导当地人们从文化自觉的高度认识剪纸之余生活的意义,营造社会关注剪纸及其创作等这些尤为可贵。除了作为行动框架之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以一前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概念相比还有更广阔的社会空间。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是在民族一国家共同体的层面上体认文化,那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从国际到国内,从国家到地方各个层面经由相对标准化的申报、认定、公布等程序所规定并导引之后,成为自成体系的社会公共文化系统内的一部分。作为一个公共事件,中国民间剪纸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事件是以国家为单位的公共行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及《公约》,可以视为全球范围内的文化遗产参照体系。个别国家的文化能够列入世界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该国在文化上的新认同点。申报的过程其实是调动文化主体,在世界、国家文化格局内,重新审视自身文化价值以及内涵的过程;剪纸“申遗”作为事件,是以民间剪纸这一整体为单位加以讨论,强化其之于社会全体的文化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进入中国,以及中国民间剪纸“申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