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报网

陕西民间剪纸各朝代历史与发展

手工剪纸 2020-07-06 12:18:58
陕西民间剪纸各朝代历史与发展 陕西民间剪纸各朝代历史与发展

陕西位于黄河流域,在这里有我们的祖先轩辕黄帝的陵墓,有仰韶、龙山文化以及商周文化的遗址,并有许许多多的汉代墓群。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和古丝绸之路在此经过,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在此曾繁荣昌盛,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汉代的画像石,唐宋时期的雕塑、绘画,都直接对陕北的民间艺术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宋元以后,由于天灾人祸,加之交通的闭塞,致使陕北经济、文化等方面与内地发生了隔离,外来的经济、文化对这里的影响在缩小。陕北地区古老的风俗习惯和民间艺术,也就在这种特殊的地理及文化环境中,被独特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下面简单介绍一下陕西民间剪纸的发展历史:


远古时代: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已经发现和运用了以影响作为形象表记的艺术手法,并继而创造了在各种材料上镂刻、透空的艺术语言。如原始社会的彩陶、岩画、商代的青铜器艺术。


汉: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的发展为剪纸的艺术形式提供了丰富的造型语言和艺术手法。


陕西民间剪纸各朝代历史与发展


“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纱窗。”利用薄片材料剪刻镂花,在有纸以前就已经不乏,我国是发明纸的国家,早在西汉时代已开始造纸,至此,利用纸便于剪刻镂空的性能符合民俗所需的剪纸艺术,随之在民众之中产生。汉代剪纸的存在主要是由于立春时节进行“祭春”的风俗,“祭春”是指祭祀青帝“句芒”(“句芒”原指主管树木的官员,后引申为树神和青神,又称“青帝”),目的是用以祈祝全年农业丰收,意在劝勉人们勤奋耕种。“祭祀青帝”属于政府行为,到了这一天,京师百官都身穿青色的衣服,地方官员戴着青色的头巾,插青色的旗子,将农耕工具陈列起来,用以预示好的兆头。在民间,人们的活动则是用各色丝织品剪刻以后,缝制成为小的旗子,戴在头上,用以表达对青神的祈祝。这就是后世人们通常所说的“剪彩为蟠”或“剪彩”。“彩”是对多种丝织品的统称,汉代用于书写或绘画时的丝织品,又称为“纸”(《后汉书•蔡伦传》中有记载),在造纸术尚未普及的这个时期,“剪彩”可以说就是现代所指的剪纸了。


两晋:两晋时期,承袭汉代风俗,仍旧在立春时节“剪彩为蟠”,所剪的内容与材料有所丰富,不仅剪成旗子的形状,还剪成燕子的形状等等,所不同的是这一时期增加了新的习俗“剪彩为人”。古有记载“正月初七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充分说明了这一活动,这些反映出剪纸这一艺术行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有一定的载体,或是风俗,或是习惯,根植于人们的实际生活中,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从中获取强大的生命力。


唐:到了唐代,剪纸艺术的内容及使用的材料更加丰富。如“立春祭青帝”这一风俗,不仅以前的形式存在,在唐中宗时期,政府行为中增加了剪彩花这一内容,剪完后赐予所有侍臣每人一枚,用以迎春,并且要求学士赋诗赞颂这种行为。从李商隐的“镂金做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记晋风”,宋之问的“今年春色好,应为剪刀催”这些诗句中,可以充分感受到当时剪纸活动已经深入人心;另一幅有竹林和小儿戏犬的图案,则被人们称作“人胜”。


剪纸所用的材料主要有纸、丝织品、金箔,在使用中还可两两结合,形成更加丰富的效果。工艺方面运用剪刻结合、剪绘结合、剪染结合的方法,与现在的方式已经没有什么差别。并月_这一时期己经将剪纸图案应用于其它工艺方面,自汉至唐出现了一种金银镶嵌技术工艺,是将刻镂的金银箔粘贴在漆器或铜镜的背面,然后填漆磨平,在漆地上显出金光灿烂的花纹,河南省郑州出上的唐代金银平脱镜(直径36.Zcm),就是这种工艺制作的作品。还有1973年西安出土的皮革帽子,图案也是镂空花样,说明剪纸还被应用于皮革制品中。


承袭两晋遗风,唐代广泛应用剪纸进行室内环境的装饰,这种说法是由于敦煌莫高窟第17窟发现的唐代“装饰纸花”(现存于大英博物馆),由于同样的纸花还见于其它洞窟墙壁与天花板上,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所以说明其主要作用为装饰,这样一来剪纸单纯为审美目的存在的形式更加明确了。


宋:宋代关于剪纸的一记载就更多了。其发展主要表现在将“立春剪春蟠”这一习俗,拓展到了元旦,从而出现了“年蟠”,并且出现了一种可贴在门嵋上的大蟠,这种“年蟠”的意义与现代春节&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