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报网

沂蒙民间剪纸艺术受到沂蒙汉画像石和彩陶的影响

手工剪纸 2020-04-17 12:18:58
沂蒙民间剪纸艺术受到沂蒙汉画像石和彩陶的影响 沂蒙民间剪纸艺术受到沂蒙汉画像石和彩陶的影响

沂蒙地区是我国汉画像石分布较集中的一个地方,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内容或风格上,都堪称中国汉画像石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早在宋代赵明诚的《金石录》中,就有平邑汉阙的记载,至清代乾嘉时期毕沉、阮元的《山左金石志》,光绪年间的《费县志》和民国初年的《临沂县志》等,对临沂的汉画像石均有记载。20世纪50年代发掘的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墓和70年代发掘的临沂白庄汉画像石墓,已成为临沂汉画像石艺术中的杰出代表。沂蒙汉画像石是在石面上经过精心绘画并采用多种不同的雕刻技法,创造出的具有高度艺术水平的石刻画像。这种画像,有的刻在墓碑上,有的刻在门网上,有的刻在祠堂内,更多的则刻在墓室内的石壁上。它生动形象地刻画和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其中,北寨汉墓群为东汉所建,画像内容有攻战、祭祀、.出行、宴享、乐舞百战、历史故事、神话人物、奇禽异兽等,内容广泛。画面刻工精丽、线条纤劲流畅,画像气势恢弘,刻工细腻,保存完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是汉画像石发展鼎盛时期最富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被誉为“齐鲁小敦煌”。临沂市白庄画像有一幅乐舞石刻,为贵族庄园生活的一部分。其内容是在庄园一小亭内,主人袖手观看,神态安然,周围有吹排箫等乐队,亭两侧各有击鼓人,形态逼真。二男子作长袖舞,舞姿雄健豪放。整个画面没有繁杂的人群,没有华丽的建筑,但在寥寥数人中表现了长袖舞、排箫、执俘击鼓等场面。有大量形象直观的乐舞图像,如长袖舞、折腰舞、鼓舞、抚瑟、吹竿等,它充分体现了当时乐舞精湛绝伦的技艺和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画像中的女伎舞姿皆呈长袖细腰的阿娜之态,加上折腰、倒立等精彩的表演艺术,又呈现出一种力量的壮美。这是一个独立的艺术天地,明快的韵律充分展示了汉代艺术特有的魅力。平邑汉胭接近方形,上雕人像、车骑、禽兽、铭记等。三网形体壮硕稳重,造型颇为奇特,是我国古代珍贵的艺术作品。由于汉画像石是绘画与雕刻的结合,故兼有二者的特征。因为石材打磨不容易,所以又造成画像石画面的充盈性,散点透视,以满为美,主副相配,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另有,汉画像石原石有雕刻艺术之美,在古代艺术中独具特色。沂蒙地区的民间剪纸艺人从构成学角度沿袭了汉画像石的风格,并加以发展壮大。沂蒙地区剪纸,具有北方剪纸艺术浑厚、朴拙的特点。不须临摹,大多根据生活感受信手剪出,信手流畅,作品栩栩如生。镂空手法运用的恰到好处,“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表现的尤为突出。①汉画像石讲究以线条造型,剪纸也是如此,因为剪纸的画面就是由线条构成的。同样,沂蒙地区剪纸依然完美的处理了点、线、面之间的呼应、对比等关系。②在构图上,剪纸与汉画像石也相似:不同于其他绘画,较难表现三度空间、场景和形象的层层重叠,对于物象之间的比例和透视关系往往有所突破。沂蒙地区剪纸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较多使用组合的手法,造型上夸张变形,使用图案形式美的规律法则,作对称、均齐、平衡、组合、连续等处理。它可以把太阳、月亮、星星,飞鸟、云彩,与地面上的建筑物、人群、动物同时安排在一个画面上。常见的有“层层垒高”或并用“隔物换景”的形式。③汉画像石以石刻为主。而沂蒙地区民间艺人又将刻制的技法应用于纸上,产生了“刻纸”。主要是指过门笺,一般用刀不用剪,多为彩色,常用蜡光纸拼色。制作时要先描画再以刀代笔进行刻制,线条粗犷简洁,形象形态逼真,又不拘泥细节,善于艺术概括和夸张描绘,大胆追求神似,不失其真。它是除夕时人们贴在门媚上的套色刻纸艺术品,俗称“过门笺”。


沂蒙民间剪纸艺术受到沂蒙汉画像石和彩陶的影响


沂蒙黑陶艺术属于“龙山文化”,其代表杰作是高角杯。黑陶因制作工艺复杂、烧结温度难以掌握而失传了3000多年。它黑如漆、明如镜、硬如瓷、声如馨,其制作之精致、造型之优美,更为世人所倾倒,被称为“原始文化的瑰宝”。黑色使人感觉稳重、神秘、高贵、大方、典雅、内涵深沉。黑陶的壮美与崇高让人们感觉到心灵震撼,宁静而致远。黑陶艺术的几何图案可以追溯到仰韶半坡时代的彩陶艺术,它们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转向抽象的符号,这种几何图案的原始物象,如蛇衍化为龙,鸟衍化为凤以及蛇衍化为鱼,表现了原始先民的图腾崇拜,并逐渐转化为带有韵律的线条,单线平涂的几何形图案的黑陶甚至比彩陶更富有魅力。这些带有韵律的线条几千年来在民间一直影响着沂蒙地区的剪纸艺术。


沂蒙剪纸图案大全艺术还与沂蒙地区的其他姊妹艺术有着密切关系和影响。皮影戏是我国的古老剧种之一,相传始于汉代。宋代时,皮影戏逐渐兴盛,到了清末,皮影戏几乎遍布了大半个中国。沂蒙的皮影戏迄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沂蒙皮影比较质朴粗犷,色泽古拙、刻工劲健,民间特色较浓,接近剪纸风味,有些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