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报网

吕梁中阳民间剪纸的过去与今天

手工剪纸 2019-11-04 12:18:58
吕梁中阳民间剪纸的过去与今天 吕梁中阳民间剪纸的过去与今天

民间文化是其俗民在长期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和人文背景下的适应手段和存在方式,民族性、地域性强,且蕴含着群体文化的精华。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从本质上说,是民族文化的延续。中阳民间剪纸鼓是吕梁地区文化因素的结晶,也是传统文化演示的载体和工具。对中阳民间剪纸的研究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发展中国民俗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剪纸一直为人们所关注。2006 年 6 月中阳民间剪纸成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这一民俗活动之中。经过多年的发展,中阳民间剪纸在类型、技艺、传承等方面也产生了许多创新。根据对其的研究,笔者得出以下几点思考:


吕梁中阳民间剪纸的过去与今天


1.民俗的传承是具体地联系着一方民众生活而经历着不断调整的过程,根据时事与自然环境的变化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同时,民俗具有一种自我代谢的能力,无论其代谢程度的高低,它都根据不同的时代与地缘背景,尽量对自身内部进行局部的调整乃至改变,从而改善民俗的活动形式,强化其传承条件。因此,中阳民间剪纸在传承过程中的变异是其自身发展所决定的。民俗是人们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一种文化信息,传承的过程就是重新理解和再度创造的过程,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够进步发展,是因为它能够依据外部环境的新情况不断调节和改进,从而达到新的适应,或对现实生活做出新的改造,衍生出新的功能。


2.目前,针对一些民俗活动,官方渐渐采取推波助澜的态度,目的是利用民俗活动构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平台以期改善投资环境使本地区得以发展。毋庸置疑,极富地方性特色的民俗活动的确是吸引外界注目的一个焦点,极有可能成为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点”。于是,挖掘本地区的民俗活动乃至对其的造势,似乎成为一个地区发展的必要选择,民俗活动正日益被演绎成一场自上而下、规模空前的经济性运动。当这种地区“发展”观念切合国家目标的意识形态时,民俗活动中一些传统的东西正在有意无意地被忽略、被遮蔽。比如中阳民间剪纸由于官方的盲目保护,使一些具有研究价值的民俗部分遭到破坏,失去了其原始的特性。


民俗是潜藏于基层群众中的深厚的情感与行为记忆,一旦环境条件允许,这种积淀于群众内心的“集体无意识”行为就被催发,具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与活力。中阳民间剪纸的存在,绝非仅是旧的事物不肯退出历史舞台,或是对过去事象的简单再现,它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功能背景。在社会变革时期,各种存在的社会力量空前活跃,通过各种活动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因此,民俗是以各种各样具体的活动来展现其所蕴涵的强大的社会能量,官方对待这种能量的态度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本地区的可持续性发展。任何民俗事项都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表述和勾画:一是表层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模式;二是深层的思想意识与内在信念。这两个方面有都根植于特定俗民群体在一定生活区域沿袭下来的历史文化。民俗是文化的根基,一种民俗事项能否在不断变化的生活现实中继续存活,取决于它能否忠实而深刻地表达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历史与当代、光荣与梦想,乃至于苦难与哀愁。也就是说,俗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血肉相连的。从表层来看,中阳民间剪纸不过是一种普通的民间艺术,但是这种流传数百年的艺术形式的产生必定存在着信仰与精神方面的深层内涵。所以我们在研究这种民俗的同时,一定不能忽略它的完整性。


3.中阳民间剪纸这一民俗与其他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并未面临快要消失的危险,它多少年来在吕梁地区一直广泛传承着,但是它存在着如何保护的问题。从政府扶持方面来看,中阳民间剪纸窗花确实受到鼓励和提倡,并得以传承发展;但是从民俗保护的角度来看,由于过分强调创新与表演性,或多或少的破坏了中阳民间剪纸的传统性成分。如今在中阳县,只有政府干预较少的村落存在着传统性较为浓厚的剪纸技艺,民众更是缺乏如何保护剪纸的正确认识。因此,政府部门和民众对民俗保护的正确意识亟待形成。我们并不是不提倡创新,但是违背民俗发展规律的过度求新反而会事与愿违,作为一个民俗工作者,我们肩上的担子还很重。


4.目前在我们国家,从上到下都在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中阳民间剪纸的保护来说,首先要保护的当然是中阳民间剪纸技艺,如果技艺没有流传好,就算后人想保护,也不知道从何保护。当然,要让中阳民间剪纸技艺很好地保存下来,还需要人在中间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人”主要就是目前尚健在的那些剪纸艺人们,只有通过他们的传授,才能把他们身上的剪纸技艺传给后来的新人,同时也需要全县人民对自己身边文化的重视和热爱,愿意去学习、传承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只有这几方面的工作都做好,都做到位,中阳民间剪纸技艺的保护工作才能做好,中阳民间剪纸也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得到世人的认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