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报网

和林格尔剪纸的造型审美取向

手工剪纸 2019-09-04 12:18:58
和林格尔剪纸的造型审美取向 和林格尔剪纸的造型审美取向

我国剪纸艺术在遍地开花,各个不同地域的剪纸风格相映生辉。风格大致可分为:北方剪纸粗犷有力,南方剪纸玲珑秀美,中原剪纸淳朴中见秀丽。地域与地域的剪纸风格也不尽相同,这些不同的风格都取决于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民间艺人造型审美取向。例如山东剪纸采用大片块衬托的方式,阴阳结合、虚实对比、黑白分明,山西的剪纸则构图丰满,简洁浑厚、形象朴实、刀法精细、不但吸收了民间刺绣花样的营养,而且还融入皮影戏的人物造型手法,陕西的剪纸则吸收了汉画像砖风格,博大浑朴、用线流畅,突出线的作用,在造型上采用以明剪为主、以阴剪为辅,以线为主、以面为辅的表现方法;各地域之间各有风格,着实是百家争鸣。各地剪纸相辅相成,形成了中国剪纸之林。由此可见,艺术并非一成不变的死水,它有如江河湖水,有潮涨潮落,水急水退,也有河床易辙,江流改道。


但都具有各个不同地域的风格特色。而各个地区的剪纸当中也分有不同的造型风格差别,就拿和林格尔剪纸来说,整体之中不乏细微区别。


和林格尔剪纸的造型审美取向


宁夏剪纸《尕妹子的盖头那个飘》


这些源于其形成和兴盛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兼具多种文化特质。如:与和林格尔县相隔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审美取向皆然不同,其剪纸表现的风格形态则不同。宁夏剪纸艺术主要依托于伊斯兰文明,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伊斯兰文化特征以及宁夏回族深刻的历史和伊斯兰教哲学意境,如宁夏剪纸《尕妹子的盖头那个飘》。与其他地域剪纸图案大全相比,和林格尔剪纸打出的是草原文化的品牌,是内蒙古草原文化的一张名片。它的审美取向体系上都展现出草原文化这一独特的文化特质。如体现这一特质的作品段建珺的《敖包相会》。和林格尔剪纸在制作的工具与材料与其他地区无异,但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会结合本地域的实际,逐渐形成独具特色、自成一体的审美风格特征。


和林格尔剪纸的造型审美取向


和林格尔剪纸《敖包相会》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时间、空间上的重大变化都会带来影响,人类的文化亦是如此。文化形态是人的思想产物,是特定人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而文化兼具时代性和地域性,两者缺一不可。就像凯米尔顿所说:“环境因素不仅决定文化特性,而且也对文化产生产生作用。”


历史原因造成了今天的和林格尔剪纸,而最直接的表现在和林格尔剪纸的造型审美风格特征上。因地理特点、自然风貌的不同,该区域剪纸作品的风格也形成了不同的特征。和林格尔的剪纸艺术在地理上被划分为平川(北半部分)与山区(东南部分),而与此相对应而形成了平川的粗犷与山区的简约剪纸审美风格。平川的剪纸粗犷而不粗俗,具有一种粗犷的神韵美。在地理上,和林格尔北半部分属于古敕勒川,古代曾经“草木繁茂,多禽兽”,著名的《敕勒歌》就是吟诵此地的水草丰茂的景象,草原文化给了和林格尔北部剪纸深远的影响。具有浓郁的牧歌风情,表现上多以阳刻为主,阴刻相辅,显得有纵有放,厚重而洒脱,代表人物有张花女等。和林格尔东南部则与山西接壤,主要为山区,这里的自然条件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剪纸艺术传承了农耕剪纸文化特质的造型风格特征,所以表现当地农民的精神风貌、风土人情为主,风格上则简约、装饰感强。表现上也多以阳刻为主、阴刻相辅,代表作者有崔青梅等。在走刀上,川区的走刀多以月牙形状居多,这也体现了川区人民的性格。广阔的草原给他们带来广阔的胸襟,性格上则多豁达、开朗、耿直。所以月牙式的表现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刘玉堂的《草丰畜壮》等,而在山区则多以锯齿形状的走刀居多,这也充分体现了在山区生活的人相对于川区的人们地处封闭、交通不便、开发较晚,因此带来了性格上内敛、狭隘。如崔青梅的作品《二妞放驴》,这种审美风格特征的形成与平川的地理特点与文化历史是分不开的。对于和林格尔剪纸来说,其造型审美风格特征属于整体粗犷,但粗中有细、刚柔并济。有别于其他地域的剪纸风格,有一套自己的审美风格体系,展现了它独特的魅力。


和林格尔剪纸的造型审美取向


刘玉堂《草丰畜壮》


和林格尔剪纸的造型审美取向


崔青梅《二妞放驴》


改革开放带来的冲击为少数民族的思维带来了一次新的发散,拓展了新的领域。把原有的旧观念进行了更新、调整。在新时期,和林格尔地区的群众走出县城、村落,有的甚至走出国门,从单一的农牧业生产逐步转型到工业化进程及第三产业,把多元化的社会生活带回了自己的地区,这样对于思维方式的拓展提供了更多的、更新的价值与思想观念。其次,迅猛发展的社会活动改变着、扩充着和林格尔地区群众的知识体系。在过去,这里的人民大多生活在较为封闭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与外地交往的范围十分有限,信息摄取量极为闭塞,因此,原有的知识体系则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生活,而变得更为单一与贫乏。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深化,和林格尔地区的各民族之间,各民族与区内外其他区域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多和深入,使得这里的人民群众通过多种途径和媒介摄取更多、更快的信息与知识。这样对于本地区域的人民对于知识的更新速度带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