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报网

用于岁时节日的中阳吕梁剪纸

手工剪纸 2019-07-01 12:18:58
用于岁时节日的中阳吕梁剪纸 用于岁时节日的中阳吕梁剪纸

民间艺术的创作动机不是纯审美的,而是为了实用。其实用性特点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物质方面,二是精神方面。前者主要是满足物质上的需要,如坛、罐、碗、盘、竹席等生活用品。后者主要是满足精神上的需要,如窗花、年画、花灯等,用来祝愿吉祥、驱鬼辟邪,表达俗民的愿望和理想。民间剪纸艺术应该属于后一类。其制作及产生过程与俗民的民俗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可以这样说,民间剪纸是民俗活动的一种,同时也是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民俗是漫长历史与封建文化通过一定时间、地点和范围表达感情的模式。装饰性的剪纸逐渐形成传统的装饰特点,它成为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农家的庆祝活动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直到过完正月十五,这个春节才算过完了。在当地有一句俗语:“一过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忙拾翻。”也就是说,从腊月二十三开始,民众就开始“忙年”,打扫房子庭院,准备过年的食物,做花馍、年糕等,贴对联、年画、窗花等,供神祭祖,走亲访友……其时,屋里院内都要进行装饰,窗户上贴得花蓬蓬、门画楹联红彤彤,色鲜花艳,迎风飘拂的五彩门笺更增加了节日的气氛。在农村,除了在院门上贴门画、对联外,还要再剪贴一对“桃核”,(“核”方言读 hu)“核”谐“符”音,袭承古时称“春联”为“桃符’的习俗。而“桃符’ 在庄稼人的心中可不是“春联”的意思,而是仍旧保留着古老传说中“桃符”驱疫逐鬼、避邪禳灾的原意。新年前夕掸尘扫房,家家窗明几净,洁白的窗纸上贴满红红绿绿的窗花,别有一番凤韵。人们除了贴鱼、鸡、虎等外,还要贴各种花卉、飞禽走兽,其中最不可少的就是“鱼和鸡”的剪纸纹样,用来喑喻“吉庆有鱼”。有的人家还要贴各种虎样的剪纸,这可能和中华民族对虎图腾与虎宇宙观的崇拜有关。


用于岁时节日的中阳吕梁剪纸


元宵节是春节的真正结束,所以这个节日在当地俗民生活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当地又把元宵节又称作“灯节”,有灯当然就有对灯的装饰。所以,每年到元宵节那天晚上,在县城的大街小巷,到处都可以看到造型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彩灯,这些彩灯的最大亮点就是上边张贴的不同形式的剪纸纹样。这些彩灯上边的剪纸有边饰图案、戏曲人物、吉祥文字等,主要部位多是情节性的纹样,而其它部位或用谜语、或用花卉纹样装饰,内容和形象大都是祈福求安、吉祥如意、富贵长寿等各种现实或民俗题材。而在广大农村,俗民们的彩灯装饰又是另一种风格,他们彩灯上的剪纸内容大多是祈祝风调雨顺、全家平安,而灯的形式也基本上是中国人固有的影像、造型观念的体现和强化。


由于中阳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历来降雨量就少,尤其是春季,可谓“十年九旱”。旧时,久旱不雨、无力自救的年景,人们便将希望寄于传说中的龙。于是每到二月二时,妇女们就会剪各式龙样的剪纸,贴于门上和家里的水缸上,以此来祈求龙王降雨。这类剪纸大都造型简洁夸张,轮廓分明,少有浮饰,呈现出拙稚的野味。


端午节,古称重午节、端阳节等。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端阳条记载:“幼女剪彩叠福,用软帛缝老健人,角黍、蒜头、五毒、老虎等形式。抽作大红雄葫芦,小儿配之,宜夏避恶。”五月初五这一天,民间有挂艾蒿、喝雄黄酒、吃粽子、划龙船、佩戴香包的习俗,这个节日主要是为了避邪。每年端午的时候,中阳当地的妇女们都会剪“鸡啄蝎子”、“七星剑斩蝎子”等纹样,有一些年纪比较大的妇人们还会剪 “虎除五毒”的剪纸。人们剪不同纹样的剪纸,都是出于一种良好的愿望,希冀获得精神上的安慰,来达到心理的平衡。


除此以外,当地人一般在七月七的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九重阳节等岁时节令中也会剪一些与节令相符的剪纸纹样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这些出现在岁时节令中的剪纸,是一种朴素的民间艺术现象,丰富多彩的民间节气为剪纸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年复一年的活动,促进了剪纸艺术的繁荣,扩大了剪纸艺术的流传范围,同时也为众多的节日活动增添了色彩,充实了其内容,使节日活动更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