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报网

元明清三代民间剪纸

手工剪纸 2018-09-16 12:18:58
元明清三代民间剪纸 元明清三代民间剪纸

元代建都于北方,统治者为北方民族,民俗的改变,使剪纸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改变。剪纸多与具体的民俗活动相关,如果遇到久雨不停的天气时,一些巧手妇女就剪一个“扫晴娘”挂在门上,希望天能快点晴好起来。过去人们把这一现象说成是迷信活动。其实,我倒不这样认为。


我个人认为这一形式主要还是起一个提示作用,因为古代的妇女没有社会地位,在家中她们没有说话做主的权利,她们不能指挥自己的丈夫做这干那。于是一些有心计的妇女就用剪“扫晴娘”的方式暗示自己的丈夫,久雨不晴,应该到地里去挖几条排水沟,把田里的积水排出去,不然庄稼都涝死了,咱们的日子就没法过了。把它挂在大门外,对过往的邻居们也是一个提醒。


元明清三代民间剪纸


王树村先生曾经记载了一位元代剪纸艺术的收藏家。这位剪纸收藏家是浙江余姚的图3一15元代剪纸“扫晴娘”岑安卿。由此可见元代就已经有人开始研究剪纸艺术了,只可惜他的研究与收藏品现在还没有面世。


剪纸艺术发展到明代己然繁花似锦,不仅在彩灯上剪出如绣品般之花卉,而且于折叠扇中亦曾刻纸为花鸟,仿佛与夹纱灯相媲美之作。1965年冬,江苏江阴县长径乡明墓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一柄竹骨折扇。竹骨18根,扇面似丝棉纸裱成双面,中间夹剪纸一幅。剪纸图案为喜鹊栖梅枝上,花枝分左右展开,取义为“喜上眉梢”或“梅鹊报春”。沿扇面边缘刻己字、龟背、柿苇、云纹等花边装饰纹样。扇面上洒金点,纸呈棕色,斑驳如古器。与此折扇同时出土的有“正德十年”(公元15巧年)字迹的收粮薄,折扇入土年代当与收粮薄同。


明代剪纸施于折扇,装饰彩灯刻金箔成花样,用于瓷器烧制成花卉纹样等,都是作为生活日用品或观赏物装饰艺术。


剪纸艺术发展到了清代,实物和文献资料流传下来的胜于前朝。清代剪纸实物遗留下来的品类中,以绣花样子为数量最多,反映了清代人们对衣帽服饰等的审美意识已超越前朝。剪纸里的刺绣底样,俗称“绣花样子”。专业于窗花、花样子的民间艺人,一年四季除串乡叫卖外,多出现于各城乡庙会空场上。刺绣花样子是与民俗生活紧密相连的。


例如过去农历四月的药王庙庙会,剪纸艺人辄卖“五毒”花样子,以备妇女买去给儿童绣童鞋,绣肚兜,以备“五月节”穿戴;七月里卖“牛郎织女”等题材的花样子,为妇女们绣钱包、巾带、抹胸、枕头顶等作底样;八月里的庙会上,剪纸艺人又推出“玉兔捣药”、“嫦娥奔月”等花样子。除了岁时节日与民俗有关以外,艺人剪纸箱中还常备多种花样,如“鸳鸯戏水”、“童子抱鱼”、“龙凤呈祥”等等,是为新婚或祝寿人家良辰所需,以求吉利之绣品样子。丰富多彩的刺绣底样,反映了民间美术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是何等密切,如若收集齐全,予以展示,那将是具有很特殊的欣赏价值。


因为纸张的不易保存,因此,古代的剪纸实物存世的不多,不过从这些仅有的存世作品可以看出,剪纸艺术在我国是有着悠久的历史的,它不愧是我国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