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报网

孝感民间雕花剪纸简介

手工剪纸 2018-02-03 12:18:58
孝感民间雕花剪纸简介 孝感民间雕花剪纸简介

2008年6月,国务院正式公布孝感雕花剪纸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同年11月,孝感依托雕花剪纸,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雕花剪纸文化艺术之乡”称号,这两项殊荣,使孝感雕花剪纸在中国民间艺术领域中,确定了明确地位,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民间艺术中的一朵绚丽奇葩,也成为孝感市的一张名片。


孝感市位于华中地区江汉平原,湖北省东北部,是个历史悠久、民风古朴的地方,是楚文化重要发祥地。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丰厚富饶的自然资源,养育了勤劳智慧的孝感人民,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钟灵敏秀,人才辈出;塑造出气壮山河的孝文化人文历史,孕育出辉煌灿烂的古老民间文化艺术,饮誉中外的孝感雕花剪纸,这个荆楚大地民间艺术瑰宝,就足以见其一斑。


孝感民间雕花剪纸简介


孝感雕花剪纸,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是古荆楚大地之民间瑰宝,是古老灿烂楚文化的一个活化石。寻根溯源,从距孝感城市中心20公里的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漆器上,与之相毗邻的随州擂鼓墩出土的战国漆棺上,都能依稀窥见数千年前早期孝感雕花剪纸的雏形,在当时的雕花镂空艺术人类还未萌发对美有意识追求之前,大多是作为一种崇拜物的代言装饰出现,而这些装饰又多与上古的祭祀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形成民间风俗。正如《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或戴之头鬓。”正月初七,家家户户剪纸人贴于屏风,戴于发髻上,做七种菜肴供于案台,敬祖祭祖,求神祖以保平安赐丰收。正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人日即事》中所云:“镂金作胜传荆楚,剪彩为人起晋风。”


由此可见,早在西晋时期,雕花剪纸已经形成,在荆楚大地民间蔚成风俗。清光绪八年间编纂《孝感县志》还记载:“十五日为上元道家,以此日为天官赐福之辰俗,或绘冠带一人,横持一纸书天官赐福粘于屏壁。”这是正月十五上元节(元宵节)孝感大地的一大风俗。另外,在孝感农村,每年闹元宵,看花灯之时,姑娘媳妇手棒针线盒,唱着“请七姐”歌,诚邀心灵手巧的七仙女下凡共度元宵佳节,歌中唱道:“正月正,麦草青,我请七姐看花灯。教我心灵剪牡丹,教我手巧绣凤凰。杀白猪,宰白羊,年年接你七姑娘。”这天她们都要绣一绣自己的剪纸活,向七姐倾诉自己的心愿,争当灵姑娘,巧媳妇的美誉;年年岁岁伴随着请七姐的歌声,姑娘们从开始懂事起就学习剪纸绣花,往后她们几乎个个都成了描花剪纸刺绣的能手。


孝感雕花剪纸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当地民俗风情的客观记录,是一面时代的镜子,映衬出不同时期的社会精神风貌和风土民情,作品多取材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暗喻吉祥的《福禄寿喜》、《龙凤呈祥》、妙趣横生的《状元及第》、《吹萧引风》、《麒麟送子》、《钩钓红鱼》、退思无限的《梁祝缘》、《秋江月》、高洁典雅的《蔡文姬》、《苏武牧羊》、《赵炎求寿》、时代生活的《庆贺翻身》、《主席著作》、《志在农村》、民俗风情的《贺新年》、《踩莲船》、结婚拜寿的《花好月园》、《福寿双全》、古朴纯真的《鞋花》、《帽花》、《枕花》、《帐帘花》、《涎兜花》等等,这些作品无不寓意深长,祈祝生活幸福,后代昌隆,人寿年丰,辟邪消灾,歌颂盛世,表达心声,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都是为了表示一个共同心愿,对幸福美好生活的祈望,寄托对良好愿望的追求。体现古老文化的积淀,在孝感民间顽强生长,传承和发展,一直延续到今天,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被列入古代“二十四孝”的孝感人就有其三: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扇枕温衾》、孟宗《哭竹生笋》,这几组雕花剪纸作品,颂扬了秉承人伦亲情、孝敬父母的中华传统美德,充分体现了孝文化的文化底蕴。《槐荫记》剪纸组画,表现的是董永孝心感动天地,七仙女下凡与其婚配的传奇神话故事,不仅赞美了古代孝子的人伦道德,而且反映了人们对恋爱、婚姻自由的向往。孝感雕花剪纸,不仅是外表的装饰美,更主要的是,古往今来通过剪纸这种艺术形式,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企盼。